

学历提升是一个可以让自己目标更进一步的一个台阶,但是我们对学历提升却是有点陌生,在混乱中也是最容易被骗的,那学历提升机构骗局有哪些?
1、培训费低价骗人
比如,自考专升本,如果其他正规培训机构的培训费用是1万元,一些骗人的培训机构就收五千,并且也承诺一年到一年半毕业,到时候直接领取学历证书就可以了。等收了钱之后,人去镂空.所以不要贪小便宜,要学会判断这些机构是不是真的,比如,自考每次考完试都有成绩单,四月份考完试,一般五月份或者六月份就有成绩单,可以要求培训机构出示成绩单。
2、承诺一年取证包过
有的学历提升培训机构打着六十天拿本科学历证的口号,招揽学生报名,结果最后连学籍、学号都查不到。在我国,有明确规定:无论是成人高考还是远程教育,高起专、专升本学制都是2.5年。因此,那些号称有关系可以提前取证,有人在教育机关可以提前拿毕业证的都是陷阱,白白浪费时间、精力以及金钱。
3、野鸡大学、虚假大学忽悠
野鸡大学通常采用与知名大学极其相似的名称,以混淆视听的方式招收学生,以网络教学骗取学费,靠卖假文凭骗钱,其实是根本不存在的"冒牌大学"。比如有正规的"北京邮电大学",也有混淆视听的"中国邮电大学",学生交了学费拿了假学历,还要被人嘲笑。因为没有在国家编制内,自然是多长时间都能毕业,也不用考试,不用最后查学历,这都是骗局。
4、"万能"式助学陷阱
有些助学机构几乎什么学校都可以操作,什么文凭都可以办理,而且非常快。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骗局,但有些存在侥幸心理的人或者着急被冲昏头脑的人就很容易上当受骗。一般对方让你先付10%定金,钱也不多,大概500-1000元左右吧,然后说证书出来后付尾款。几天后,对方给你打电话说证书出来了,你到学信网查询,查询不了对方则会告诉你,你的证书还没有激活所以不能查询,再交余下的钱就可以查询了。如果你不交那证书就会被取消了前期定金不退。很多人这个时候就明白是骗局了,但是也有一部分人钱打过去后就被骗了。
5、低价诱人,深陷"无底洞"
超低学费入学,说是他们有人脉所以便宜,甚至于有的还买一送一呢!很多学员还以为自己捡到了宝,欢天喜地、开开心心地就入学了,结果入学后发现,学费、报名费、服务费都要交,还比市场价格更贵以极低的价格吸引学员入门缴费,想退出不退费。笔者再次提醒大家:天上真的不会掉下馅饼,有也只会是陷阱,一般来说每个学校的学费也都是公开透明的,凡是和正常市场价格规律不符合的现象,都很有可能是裹着糖的毒药.还有更可气的是部分机构的什么"助学圆梦贷款",就是让你办理"不正规"的贷款,低首付,还贷款,那都得用咱们学员自己的钱……还让你傻傻的误以为他们是在帮你,他们是"合起伙儿"的……
6、"伪网站"或者"内部网站"
这类骗局现在不多了,但是,还是会有一部分学员上当受骗的!不管自考、成教,还是网络远程,你交钱了就安排你学习、考试和拿证.当你有所怀疑,要求他们出具证明,他们给你网址,打开那个网站可以查询.可是,这些信息到其它网站查询,像教育部官网、自考院、学信网都是没有的.他们会辩称:走内部渠道,别的网站查不到!这里笔者要提醒大家,不是有个网站能看到信息就作数的,要去教育部门指定的官方网站查询!
天上不会掉馅饼的到底谁都明白,但是总有人还是想着贪图便宜,但是选择过低价格的机构,这样劳民又伤财。所以我们提前做好一切防备!
免责声明: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联系邮箱:543779269@qq.com。
在中职升学体系中,中职学考和职教高考常被考生混淆。其实两者虽有衔接,但定位、考核、用途截然不同,直接影响升学路径选择。本文从5大核心维度拆解差异,帮中职生和家长精准区分,避免备考走偏。
对于备战广东省高职高考(又称“3+证书”考试)的考生而言,精准掌握本地加分政策是提升录取概率的关键。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每年会发布专项加分政策,结合2025年最新要求,加分项聚焦特殊群体、技能竞赛、优秀表现三大维度,且有明确的申报规范。本文为考生梳理具体加分项目及实操要点。
“高职高考能加分吗?哪些情况可以享受到加分?”每年高职高考报名阶段,加分政策都是考生和家长最关注的焦点之一。事实上,各地针对高职高考(又称“3+证书”考试)均设有明确的加分政策,涵盖特殊群体、技能竞赛获奖等多个维度。
在综合素质评价填写中,专业与学校选择需结合自身适配性、规划逻辑及呈现重点,避免盲目填报。
在专升本志愿填报中,不少考生因无法准确识别 “联合培养” 专业,要么误报非联培专业错失实践资源,要么漏报联培专业错过低分升学机会。实际上,“专升本联合培养” 专业有明确的官方标注与信息来源,只需通过 “查渠道、看标注、核细节” 三步,就能精准识别。2026 年考生可按以下方法操作,避免志愿填报失误。
在专升本联合培养报考中,不少考生担心遇到 “企业订单绑定就业”“强制安排实习”“隐性额外收费” 等问题,影响学习体验与权益。实际上,这三类情况在联合培养中可能存在,但需区分 “政策允许的合理情形” 与 “违规侵权行为”,并非所有联合培养都有此类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