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当下,高本贯通作为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学生和家长的关注。许多人关心,2026 年哪些省份有高本贯通招生?能不能跨省报考高本贯通项目呢?
2026 年有高本贯通招生的省份
北京市:北京的高本贯通项目由入选 “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 的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联合培养。2025 年北京新增了 10 个高本贯通项目,涉及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前沿领域,预计 2026 年也会持续招生,为学生提供更多专业选择。例如,学生有机会在这些优势专业领域进行五年一贯制的学习,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上海市:上海积极推进高本贯通教育,2025 年上海市教委批复同意增设 9 个高本贯通专业点。像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参与其中,与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合作开展高本贯通项目。这种合作模式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衔接,为学生打造一体化的学习路径。预计 2026 年,上海的高本贯通招生规模可能会继续扩大,专业设置也会更加丰富多样。
云南省:自 2024 年起,云南省实施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 “3+2” 高本贯通培养项目。首批批准了 30 个项目,参与高校包括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医科大学等省内高校。这一举措为云南本地学生提供了更多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机会,2026 年预计会继续开展招生工作,助力学生提升学历与专业能力。
其他省份:除了上述省份,山西省、山东省、广东省、海南省、重庆市、四川省、江苏省等也有高本贯通学校招生。例如江苏,有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苏州市职业大学、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参与其中。这些省份的高本贯通项目各有特色,依托本地优势专业和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高本贯通能否跨省报考
高本贯通的招生范围通常局限于本省,并非所有省份的学生都可以跨省报考。这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政策导向:高本贯通本质上是各省市自主推进的高等教育衔接项目,核心管理权在省级教育部门。我国高等教育实行 “中央统筹、省负总责” 的管理体制,各省教育厅需依据本地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和教育资源现状,制定高本贯通的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和培养标准。各省的高本贯通实施方案大多明确 “面向本省考生、对接本省院校”,以确保招生规模与本地高校承载能力相匹配,避免因教育标准差异导致培养质量失控。
教育资源衔接:高本贯通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许多项目会共享本地企业的实习基地。例如广东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高本贯通项目,学生能在专科院校的汽车实训中心掌握基础技能,又能通过合作进入本地车企的生产车间参与实操。这种 “校地联动” 的实训网络具有强烈的地域属性。若允许跨省报考,学生可能面临专科在一个省、本科在另一个省的情况,实训资源的衔接成本会急剧上升,甚至导致培养链条断裂。
虽然大部分地区的高本贯通不支持跨省报考,但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极少数项目可能允许全国范围内的学生报考,或者允许在一定的省际范围内报考。因此,具体是否能跨省报考高本贯通项目,需要根据所在地区的相关政策来确定。建议咨询当地的教育部门或相关高校,同时关注当地教育考试院发布的招生简章,以获取最准确的信息。
免责声明: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联系邮箱:543779269@qq.com。
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当下,高本贯通作为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学生和家长的关注。许多人关心,2026 年哪些省份有高本贯通招生?能不能跨省报考高本贯通项目呢?
在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当下,升学路径日益丰富,高本贯通作为一种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渐受到关注。然而,很多人对高本贯通的理解存在误区,常常将其与 “专升本” 混为一谈。那么,高本贯通到底是 “3+2” 还是 “专升本” 呢?
三大专项计划(国家专项、地方专项、高校专项)是面向特定群体的升学优惠政策,资格审核严格。部分考生或家长试图通过 “伪造户籍”“虚报学籍” 等方式造假获取报考资格,却忽视了背后的严厉追责机制;同时,人脸识别技术已成为资格核查的重要手段,有效遏制造假行为。
国家专项计划作为贫困地区考生的重要升学通道,不少人担心 “报名流程复杂,需要频繁跑手续”“还要写自荐信、找高校盖章,操作难度大”。实际上,国家专项计划报名流程已高度简化,全程以 “线上审核” 为主,无需写自荐信,也不用跑高校盖章,仅需完成 “资格申报 + 志愿填报” 两大核心步骤。
国家专项计划作为面向贫困地区学生的重要升学政策,不少考生和家长对 “志愿填报在哪一批”“会不会被提前锁档” 存在疑问。实际上,国家专项计划的志愿批次和锁档规则有明确政策要求,志愿多在 “提前批或专属专项批” 填报,且录取时会优先锁档,但未录取不影响后续批次。
不少考生报考地方专项计划时,会担心 “毕业后是不是必须回农村或基层就业”“会不会被强制签服务期合同”。实际上,地方专项计划的就业要求并非全国统一,多数省份无强制就业约束,但部分省份的特殊专业或定向项目会有服务期规定,核心取决于 “省份政策” 和 “专业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