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学历提升与专业拓展的需求下,“第二学士学位” 和 “双学位” 常被混淆,甚至有人误以为是 “同一事物的不同叫法”。但事实上,两者在招生门槛、学历性质、学习模式等方面差异显着,对职业发展的影响也完全不同。
一、招生对象:“已毕业” vs “在读中”,门槛天差地别
这是两者最核心的区别,直接决定了 “谁有资格报考”。
第二学士学位的招生对象是已获得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包括应届毕业生(需在入学前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和往届从业者。比如,2024 年本科毕业并获工学学士学位的学生,2025 年仍可报考第二学士学位;工作 3 年的往届生,只要持有本科双证,也能报名。部分院校还允许 “同等学力人员” 报考(如自考本科获学位者),但需额外满足论文发表、加试等要求。
双学位则面向本科在读生,且多限制为 “本校大二、大三学生”。比如,某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二学生,可在大二下学期申请本校的新闻学双学位,需在主修专业正常学习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修读第二专业课程。极少有高校允许跨校修读双学位,且通常要求学生主修专业成绩达标(如绩点 3.0 以上),无挂科记录。
简单来说:第二学士学位是 “毕业后再读一个本科专业”,双学位是 “在读期间额外学一个专业”。
二、学历性质:“独立学历” vs “辅修证明”,含金量不同
两者的学历认证差异,直接影响后续考研、考公、求职的效力。
第二学士学位属于独立的本科层次学历教育,毕业后会获得 “第二学士学位证书”,部分院校还会颁发 “第二学士学位毕业证书”(具体以院校政策为准)。该证书在学信网可查,学历性质标注为 “第二学士学位”,与普通本科毕业证、学位证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例如,持有第二学士学位证书,考公时可报考 “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 的岗位,且部分岗位会明确 “第二学士学位视为符合专业要求”;考研时,可直接以 “第二学士学位学历” 报考,无需按 “同等学力” 加试。
双学位本质是 “辅修专业证书”,不属于独立学历。学生毕业后仅获得 “双学位证书”(或 “辅修专业证书”),无单独的毕业证书,学历仍为 “普通本科”,学信网仅显示主修专业信息。在实际应用中,双学位的认可度有限:考公时,多数岗位仅认可主修专业学历,双学位无法作为 “专业匹配” 的依据;求职时,部分企业会将双学位视为 “加分项”,但不会等同于 “第二专业学历”,比如某互联网公司招聘 “新闻学专业” 岗位,主修计算机、辅修新闻学的学生,仍可能因 “主修专业不符” 被筛掉。
三、学习模式:“全日制在校” vs “课余辅修”,时间投入不同
两者的学习安排差异,决定了 “需要花多少时间学习” 以及 “能否兼顾工作”。
第二学士学位采用全日制学习模式,学制通常为 2 年(部分院校如中国传媒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类专业为 1.5 年),学生需像普通本科生一样在校上课,遵守院校的教学安排,有固定的课程表、考勤要求和期末考试。期间无法同时全职工作,适合应届毕业生或想暂停工作、系统学习新专业的人群。例如,报考新媒体艺术第二学士学位的学生,需全日制学习 “互动装置设计”“VR 艺术创作” 等课程,参与校内实训项目,与普通本科生的学习节奏一致。
双学位采用 “课余辅修” 模式,课程多安排在周末、晚上或寒暑假,与主修专业课程时间错开,学制与主修专业一致(通常为 3-4 年,从大二开始修读,到大四毕业时完成)。学生无需额外延长在校时间,可在修完主修专业的同时,完成双学位课程。例如,主修会计学的大二学生,每周六上午、周一下晚修上 “新闻学双学位” 的课程,其余时间正常学习会计学专业知识,毕业时同时拿到会计学学位和新闻学双学位证书。这种模式适合想在不延长学制的前提下,额外补充专业知识的在读生。
四、课程设置:“系统深耕” vs “基础普及”,知识深度不同
两者的课程设计差异,决定了 “能学到多少专业知识” 以及 “是否能满足职业需求”。
第二学士学位的课程体系与普通本科专业基本一致,涵盖 “专业基础课 + 核心专业课 + 实践课程”,注重系统深耕。以数字媒体艺术第二学士学位为例,课程会包括 “数字图像处理”“编程基础(Processing)”“互动装置设计”“VR 引擎开发” 等,还会安排校外实习(如进入新媒体艺术工作室参与展览项目),学生毕业后具备独立完成相关工作的能力。课程难度与普通本科专业相当,部分院校还会要求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如独立开发一个互动艺术装置)。
双学位的课程以 “基础普及” 为主,课程数量较少(通常为 20-30 学分,仅为普通本科专业的 1/3-1/2),侧重 “入门级知识”,很少涉及深度实践。例如,新闻学双学位的课程可能只有 “新闻学概论”“新闻写作基础”“新媒体编辑” 等,不会涵盖 “深度报道”“新闻摄影进阶” 等核心课程,也极少安排专业实习。学生毕业后仅能掌握第二专业的基础概念,无法达到 “独立从事相关工作” 的水平,更适合作为 “兴趣补充” 或 “知识拓展”,而非 “职业转型的专业支撑”。
五、报考流程:“院校统考” vs “校内申请”,竞争难度不同
两者的报考方式差异,决定了 “需要如何准备” 以及 “录取概率如何”。
第二学士学位需通过 “院校统一招生考试”,流程与考研、高考类似:每年 3-5 月,具备招生资质的高校会发布招生简章(可在院校研究生院或招生办官网查询),明确招生专业、名额、报考条件和考试科目;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网上报名,提交学历证明、个人简历等材料;院校审核通过后,考生需参加笔试(如 “艺术基础”“数字技术常识”)和面试(部分艺术类专业需提交作品集);最终院校根据 “笔试 + 面试” 成绩择优录取,公示录取名单后,学生在 9 月入学。不同院校的竞争难度不同,热门专业(如新媒体艺术、新闻学)的报录比可达 10:1,部分冷门专业则可能 “过线即录”。
双学位无需参加统一考试,采用 “校内申请 + 资格审核” 的方式:每年大二上学期,高校会发布双学位招生简章,明确开设专业、申请条件(如绩点、无挂科)和名额;本校在读生提交申请材料(成绩单、申请表);院校根据 “绩点排名 + 申请人数” 筛选,名额满即停止。由于仅面向本校学生,且名额有限(通常每个专业招 30-50 人),竞争主要集中在 “绩点” 上,绩点高的学生录取概率更大,无需准备笔试或面试(部分高校的热门专业可能加试基础知识点,但难度较低)。
六、适用人群:“职业转型” vs “兴趣拓展”,需求匹配不同
结合以上差异,两者适配的人群完全不同,盲目选择可能浪费时间和精力。
第二学士学位适合两类人:
职业转型者:对现有专业或工作不满意,想彻底转向新领域。例如,本科读历史学、毕业后发现想做新媒体运营,可报考新闻学第二学士学位,系统学习专业知识,毕业后以 “新闻学学历” 求职;
专业叠加者:想在热门领域补充专业背景,增强竞争力。例如,本科读计算机、想进入新媒体技术行业,报考数字媒体艺术第二学士学位,形成 “技术 + 艺术” 复合能力,更受 VR/AR、互动装置设计企业青睐。
双学位适合两类人:
兴趣拓展者:对某一领域感兴趣,想额外学习知识,但不打算以此为职业。例如,主修物理学的学生对文学感兴趣,修读汉语言文学双学位,满足个人兴趣需求;
轻微加分者:想在求职时增加 “亮点”,但无需依赖第二专业找工作。例如,主修市场营销的学生,修读数据分析双学位,求职时可向 “营销数据分析” 方向倾斜,增加简历吸引力。
关键看 “你想要什么”
如果想 “彻底转型新专业、获得国家认可的第二学历”,且能接受全日制学习 2 年,选第二学士学位;如果只是 “在读期间额外学个感兴趣的专业、不延长学制”,且接受 “双学位认可度有限”,选双学位。
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需结合自身需求:职业转型优先第二学士学位,兴趣拓展可选双学位。避免因 “名字相似” 盲目报考,才能让学历提升真正服务于个人发展。
免责声明: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联系邮箱:543779269@qq.com。
在专升本志愿填报中,不少考生因无法准确识别 “联合培养” 专业,要么误报非联培专业错失实践资源,要么漏报联培专业错过低分升学机会。实际上,“专升本联合培养” 专业有明确的官方标注与信息来源,只需通过 “查渠道、看标注、核细节” 三步,就能精准识别。2026 年考生可按以下方法操作,避免志愿填报失误。
在专升本联合培养报考中,不少考生担心遇到 “企业订单绑定就业”“强制安排实习”“隐性额外收费” 等问题,影响学习体验与权益。实际上,这三类情况在联合培养中可能存在,但需区分 “政策允许的合理情形” 与 “违规侵权行为”,并非所有联合培养都有此类问题。
通过专升本联合培养获得本科学历后,不少考生担心 “联培” 标签会影响后续考研、考公、考编,甚至误以为 “学历认可度低,报名会被拒”。实际上,联培升本属于全日制普通专升本范畴,学历效力与普通专升本完全一致,在考研、考公、考编中无额外限制,仅需满足各类考试的统一报考条件。
在专升本联合培养学习中,部分学生因 “专业兴趣不符”“家庭地域变动” 想转专业或转学,却担心 “联合培养模式特殊,调整无门”。实际上,这类调整并非完全不可行,但受 “省教育厅统筹政策”“校校合作协议” 双重约束,比普通专升本(非联合培养)更严格,且需所有合作主体一致同意。
在专升本联合培养报考中,学费收取标准是考生关注的实际问题 —— 不少人疑惑 “全程在专科上课,学费按专科收还是本科收?”“分段上课会不会两边收费?”。实际上,专升本联合培养学费有明确政策依据,无论培养地点在哪,均统一按合作本科院校的同专业学费标准收取,与专科院校学费无关,仅部分特殊情况有细微调整。
不少考生担心:专升本联合培养若两年都在专科院校上课,会错过本科院校的优质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师资),导致学习资源 “打折”。实际上,两年全程在专科上课的联合培养,资源并非 “绝对缩水”,而是 “适配性调整”—— 专科院校的实践资源更贴合需求,本科院校也会通过多种方式补充核心资源,关键看 “资源是否匹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