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少数民族考生而言,民族班是享受政策优惠、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那么,哪些学校设有民族班招生计划呢?不同类型院校的招生重点又有何差异?
一、重点综合类高校:多学科布局,招生范围广
清华、北大、南开等顶尖综合类高校,以及武大、华科、中大等 985、211 院校,均设有民族班,覆盖文、理、工、医多学科专业,招生范围面向全国少数民族考生(部分限制地区)。
招生专业与特色
优势专业优先:如北京大学民族班涵盖 “法学”“经济学” 等王牌专业,南开大学民族班有 “金融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顶尖学科教育资源;
新兴专业拓展:部分高校民族班增设 “人工智能”“大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等新兴专业,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如重庆大学民族班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下,开设人工智能方向,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紧缺的科技人才。
报考要点
成绩要求较高:虽有降分录取政策(通常比普通专业低 20 - 40 分),但因报考人数多、竞争激烈,录取分数线仍接近高校普通专业录取线,如中山大学民族班录取分数线仅比普通专业低 10 - 20 分;
部分限制户籍:少数高校(如兰州大学)民族班仅招收少数民族地区户籍考生(如甘肃、青海等地),非该地区考生即使是少数民族也无法报考。
二、民族类院校:聚焦民族特色,学科多元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民族类院校,是民族班招生的 “主力军”,学科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教育、艺术等多领域,且民族学、宗教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特色专业优势突出。
招生专业与特色
民族特色专业核心: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班的 “民族学” 专业,研究各民族历史、文化、社会结构,是国内顶尖学科;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班的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 专业,培养彝族语言文字研究与教学人才,为传承民族文化提供支持;
多学科融合创新:中南民族大学民族班在 “生物科学” 专业融入民族医药研究,如研究苗族、侗族传统医药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将现代科学与民族文化结合,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报考要点
对少数民族考生倾斜大:录取分数相对较低,部分专业比普通专业低 30 - 50 分,且招生人数多,如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班每年招生 300 - 400 人,为少数民族考生提供更多机会;
部分专业有文化测试:报考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学等特色专业,部分院校(如西北民族大学)要求加试少数民族文化基础知识(如民族历史、风俗习惯),成绩合格方可录取。
三、地方特色院校:立足区域,服务本地民族发展
各省(区)的地方高校,如贵州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民族班招生立足本地,重点培养服务于本地区少数民族发展的人才,学科专业紧密结合地方需求。
招生专业与特色
地方民族文化传承:贵州民族大学民族班的 “音乐学(少数民族音乐)” 专业,研究苗族、侗族等贵州少数民族音乐,培养能传承和创新地方音乐文化的人才;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班的 “民族学(壮学方向)” 专业,深入研究壮族历史、文化,为壮族地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区域经济发展对接: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班在 “旅游管理(民族地区旅游开发)” 专业,结合云南丰富的民族旅游资源,培养民族地区旅游规划、管理人才,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报考要点
优先本地少数民族考生:多数地方院校民族班仅招收本省少数民族考生,如贵州民族大学民族班 90% 以上招生指标面向贵州籍少数民族学生,且录取分数线比普通专业低 20 - 30 分;
部分有定向就业要求:部分院校(如内蒙古民族大学)民族班学生入学需签订定向就业协议,毕业后回生源地(如内蒙古各盟市)基层单位工作 3 - 5 年,确保人才留在本地服务。
综上,开设民族班的院校涵盖综合类、民族类、地方特色类,考生可结合自身成绩、兴趣、未来规划,选择适合的院校与专业。但需注意各院校招生政策、录取分数差异,提前了解报考要点,避免因信息失误错失机会。
免责声明: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联系邮箱:543779269@qq.com。
在中职升学体系中,中职学考和职教高考常被考生混淆。其实两者虽有衔接,但定位、考核、用途截然不同,直接影响升学路径选择。本文从5大核心维度拆解差异,帮中职生和家长精准区分,避免备考走偏。
对于备战广东省高职高考(又称“3+证书”考试)的考生而言,精准掌握本地加分政策是提升录取概率的关键。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每年会发布专项加分政策,结合2025年最新要求,加分项聚焦特殊群体、技能竞赛、优秀表现三大维度,且有明确的申报规范。本文为考生梳理具体加分项目及实操要点。
“高职高考能加分吗?哪些情况可以享受到加分?”每年高职高考报名阶段,加分政策都是考生和家长最关注的焦点之一。事实上,各地针对高职高考(又称“3+证书”考试)均设有明确的加分政策,涵盖特殊群体、技能竞赛获奖等多个维度。
在综合素质评价填写中,专业与学校选择需结合自身适配性、规划逻辑及呈现重点,避免盲目填报。
在专升本志愿填报中,不少考生因无法准确识别 “联合培养” 专业,要么误报非联培专业错失实践资源,要么漏报联培专业错过低分升学机会。实际上,“专升本联合培养” 专业有明确的官方标注与信息来源,只需通过 “查渠道、看标注、核细节” 三步,就能精准识别。2026 年考生可按以下方法操作,避免志愿填报失误。
在专升本联合培养报考中,不少考生担心遇到 “企业订单绑定就业”“强制安排实习”“隐性额外收费” 等问题,影响学习体验与权益。实际上,这三类情况在联合培养中可能存在,但需区分 “政策允许的合理情形” 与 “违规侵权行为”,并非所有联合培养都有此类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