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大专项计划(国家专项、地方专项、高校专项)是面向特定群体的升学优惠政策,资格审核严格。部分考生或家长试图通过 “伪造户籍”“虚报学籍” 等方式造假获取报考资格,却忽视了背后的严厉追责机制;同时,人脸识别技术已成为资格核查的重要手段,有效遏制造假行为。
一、三大专项计划资格造假:5 类追责措施,从取消资格到记入诚信档案
根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及各省专项计划招生政策,资格造假将面临 “全链条追责”,覆盖报名、录取、入学及后续升学就业,具体措施包括:
1. 取消报考 / 录取资格:最直接的即时追责
无论在报名审核阶段、录取公示阶段还是入学后,一旦查实资格造假,将立即取消考生的专项计划报考资格或录取资格:
报名审核阶段:若在资格公示期被举报或系统核查发现造假(如伪造农村户籍),将直接从 “合格考生名单” 中移除,无法参与后续志愿填报;
录取后 / 入学前:若已被院校录取但未入学,查实后院校会取消录取通知书,考生无法入学;
入学后:入学 3 个月内院校会开展资格复查,若发现造假,将按规定取消学籍,退回原籍,且当年不得再报考其他高校。
例如 2024 年湖北省某考生,通过伪造 “农村户籍证明” 获得国家专项报考资格并被某 211 院校录取,入学复查时被查实,最终被取消学籍,且被限制 2 年内不得参加高考。
2. 高考成绩无效:造假后果延伸至整体考试
部分省份明确规定,专项计划资格造假属于 “严重考试违规”,将导致考生当年高考成绩全部无效:
考生不仅失去专项计划资格,普通批次的录取资格也会被取消,当年高考成绩作废,需重新参加下一年高考;
例如河南省规定,“通过虚假材料获取专项计划资格的考生,其当年高考各科成绩按零分处理,且不得参与任何批次录取”。
3. 记入诚信档案:影响未来升学就业
资格造假会被记入 “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该档案与考生终身挂钩,对后续升学、就业产生深远影响:
升学方面:考研、出国留学时,部分院校会查询考生诚信档案,有造假记录者可能被拒绝录取;
就业方面: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时,政审环节会核查诚信档案,造假记录可能导致政审不通过,错失就业机会。
例如某考生因地方专项资格造假被记入诚信档案,3 年后报考公务员时,因该记录未通过政审,最终未被录用。
4. 经济追责:退还优惠并支付违约金
若考生已通过专项计划享受 “学费减免”“助学金” 等优惠,查实造假后需退还相关费用,部分省份还要求支付违约金:
例如甘肃省规定,“定向医学生专项资格造假者,需退还在校期间享受的全部学费、生活补助,并按费用总额的 20% 支付违约金”;
拒不退还者,院校可通过法律途径追偿,且会影响个人征信。
5. 追责相关责任人:家长、学校参与造假将连带受罚
若造假行为涉及家长(如伪造户籍时家长提供虚假材料)或学校(如协助虚报学籍),相关责任人也将面临追责:
家长可能因 “提供虚假证明” 被公安机关处罚(如罚款、警告);
学校相关负责人(如班主任、学籍管理员)可能被给予行政处分(如记过、撤职),学校也会被通报批评,减少下一年度专项计划招生名额。
二、人脸识别怎么查?3 大应用场景,精准识别资格造假
人脸识别技术已深度融入三大专项计划的资格审核流程,主要通过 “身份核验”“场景匹配”“动态监控” 三大场景,核查考生信息真实性,具体应用方式如下:
1. 高考报名阶段:人脸与户籍信息比对,确认身份一致性
考生在高考报名时,需通过省教育考试院的 “人脸识别系统” 完成身份核验:
系统会调用考生户籍数据库中的照片(如身份证照片、户籍底册照片),与考生现场拍摄的人脸进行比对;
若比对不通过(如照片与本人差异过大、存在 PS 痕迹),系统会提示 “身份存疑”,需考生携带原始证件到当地教育局进行人工复核,有效防止 “冒名顶替报考”(如用他人户籍报考专项计划)。
2. 资格审核阶段:人脸与学籍场景匹配,验证实际就读
部分省份在专项计划资格审核中,会结合 “校园人脸识别考勤数据”,验证考生是否 “实际就读”:
系统会调取考生高中阶段的校园门禁、课堂考勤、考试监控等人脸识别记录,确认考生是否在户籍所在县(市、区)的高中连续 3 年实际就读;
若发现考生人脸记录极少(如仅报名时出现,平时无考勤记录),将判定为 “学籍与实际就读不符”,取消专项计划资格,避免 “空挂学籍” 造假(如户籍在农村,却在城市高中就读,空挂农村高中学籍)。
3. 校考 / 入学复查阶段:动态人脸核验,防止 “录取后换人”
高校专项计划校考及三大专项计划入学复查时,人脸识别主要用于 “动态身份核验”:
校考阶段:考生进入考场前,需通过人脸识别仪比对 “报名照片”“身份证照片”“现场人脸”,三者一致方可入场,防止 “替考”(如找他人代替参加高校专项校考);
入学复查阶段:院校会组织新生进行人脸识别,将新生现场人脸与高考报名人脸、录取照片比对,同时核查 “人脸与户籍信息”“人脸与学籍信息” 的一致性,确认无 “冒名入学” 情况。
例如 2024 年某高校在高校专项校考中,通过人脸识别发现 3 名考生 “现场人脸与报名照片差异过大”,进一步核查后确认是替考,立即取消其校考资格,并上报省教育考试院记入诚信档案。
三、考生注意事项:拒绝造假,3 步确保资格合规
提前自查资格条件:仔细阅读本省专项计划招生简章,确认自己是否符合 “户籍、学籍、实际就读” 等条件,不确定时可咨询当地教育局或高中班主任,避免因 “误解条件” 导致无意违规。
如实提交材料:报名时按要求提供真实的户籍证明、学籍证明,不试图通过 “PS 照片”“伪造印章” 等方式造假,须知人脸识别、大数据比对等技术可精准识别虚假信息。
关注审核反馈:资格审核期间,及时查看省教育考试院官网的公示信息,若收到 “资格存疑” 通知,按要求补充材料配合复核,避免因信息误差被误判为造假。
综上,三大专项计划资格造假的追责措施严厉,涵盖取消资格、成绩无效、记入诚信档案等,且人脸识别技术已实现全流程核查,造假行为无所遁形。考生应秉持诚信原则,如实申报资格,充分利用合规的升学优惠,避免因侥幸心理付出沉重代价。
免责声明: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联系邮箱:543779269@qq.com。
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当下,高本贯通作为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学生和家长的关注。许多人关心,2026 年哪些省份有高本贯通招生?能不能跨省报考高本贯通项目呢?
在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当下,升学路径日益丰富,高本贯通作为一种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渐受到关注。然而,很多人对高本贯通的理解存在误区,常常将其与 “专升本” 混为一谈。那么,高本贯通到底是 “3+2” 还是 “专升本” 呢?
三大专项计划(国家专项、地方专项、高校专项)是面向特定群体的升学优惠政策,资格审核严格。部分考生或家长试图通过 “伪造户籍”“虚报学籍” 等方式造假获取报考资格,却忽视了背后的严厉追责机制;同时,人脸识别技术已成为资格核查的重要手段,有效遏制造假行为。
国家专项计划作为贫困地区考生的重要升学通道,不少人担心 “报名流程复杂,需要频繁跑手续”“还要写自荐信、找高校盖章,操作难度大”。实际上,国家专项计划报名流程已高度简化,全程以 “线上审核” 为主,无需写自荐信,也不用跑高校盖章,仅需完成 “资格申报 + 志愿填报” 两大核心步骤。
国家专项计划作为面向贫困地区学生的重要升学政策,不少考生和家长对 “志愿填报在哪一批”“会不会被提前锁档” 存在疑问。实际上,国家专项计划的志愿批次和锁档规则有明确政策要求,志愿多在 “提前批或专属专项批” 填报,且录取时会优先锁档,但未录取不影响后续批次。
不少考生报考地方专项计划时,会担心 “毕业后是不是必须回农村或基层就业”“会不会被强制签服务期合同”。实际上,地方专项计划的就业要求并非全国统一,多数省份无强制就业约束,但部分省份的特殊专业或定向项目会有服务期规定,核心取决于 “省份政策” 和 “专业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