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数字化时代,航空业正经历着从传统服务模式向 “数字化 + 服务化” 融合模式的转型,而航空全媒体运营作为连接航空公司与旅客的关键纽带,逐渐成为行业竞争的核心赛道。它打破了单一渠道的传播局限,通过整合多平台资源、优化用户全旅程体验,不仅重塑了航空品牌的传播逻辑,更推动了航空服务从 “被动响应” 向 “主动触达” 的升级。本文将从航空全媒体运营的核心内涵、关键策略、实践案例及未来趋势四个维度,全面解析这一领域的价值与发展方向。
一、航空全媒体运营的核心内涵:不止于 “多渠道”,更在于 “全链路”
航空全媒体运营并非简单地将航空信息同步到多个平台,而是以 “旅客需求” 为核心,整合官方网站、APP、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线下智能终端、航机媒体等全渠道资源,实现 “信息传播 — 服务转化 — 用户沉淀 — 口碑裂变” 的全链路运营。其核心目标有三:
提升品牌声量:通过多元化内容触达不同圈层用户,传递航空品牌的安全、便捷、人文价值;
优化服务效率:将购票、值机、行李查询、售后反馈等服务嵌入全媒体场景,减少旅客操作成本;
增强用户粘性:通过个性化互动与精准服务,建立旅客与航空公司的长期情感连接,推动复购与口碑传播。
例如,旅客通过航空公司抖音账号了解目的地旅行攻略,在官方 APP 完成机票预订与值机选座,登机前收到短信提醒行李额度,飞行中通过航机 WiFi 参与互动活动,落地后在微信公众号获取当地交通指南 —— 这一完整旅程,正是航空全媒体运营 “全链路覆盖” 的典型体现。
二、航空全媒体运营的关键策略:从 “内容” 到 “服务” 的深度融合
1. 内容分层:匹配不同渠道特性,传递精准价值
航空全媒体运营的核心在于 “内容适配”,需根据不同平台的用户属性与传播逻辑,设计差异化内容:
社交媒体平台(微博、微信公众号):聚焦 “服务性 + 情感化” 内容,如航班动态实时播报、出行贴士(行李打包指南、中转流程)、航空人文故事(机组人员日常、老飞机退役纪念),同时通过话题互动(# 我的飞行日记 #)激发用户 UGC(用户生成内容),提升品牌温度;
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视频号):侧重 “视觉化 + 趣味性” 内容,如飞机起降震撼镜头、机舱服务细节(餐食制作过程、安全演示创新)、航空知识科普(为什么飞机要在起飞前滑行、 turbulence 如何形成),通过短平快的形式吸引年轻用户关注;
官方 APP / 小程序:以 “功能性 + 个性化” 内容为主,除基础服务入口外,可嵌入 “目的地推荐”(结合机票预订数据推送当地景点)、“会员专属活动”(积分兑换限时福利),甚至通过 AI 算法推荐个性化餐食偏好,提升服务精准度;
航机媒体(机上屏幕、航报):主打 “场景化 + 沉浸式” 内容,如飞行途中播放目的地文旅宣传片、航空安全趣味动画,或推出 “机上互动问答”(答对航空知识可获积分),缓解旅客飞行枯燥感。
2. 服务嵌入:将 “运营场景” 转化为 “服务触点”
优秀的航空全媒体运营,能让 “传播” 与 “服务” 无缝衔接,减少旅客 “多平台切换” 的麻烦:
全渠道服务协同:实现 “一次咨询,多端响应”,例如旅客在微信公众号咨询行李延误问题,客服可同步调取其 APP 订单信息,无需重复核对;若问题需进一步处理,可直接引导至 APP 售后通道,避免信息断层;
关键节点主动触达:基于旅客旅程节点,通过全媒体渠道推送精准提醒,如航班延误时,优先通过短信 + APP 弹窗告知原因与改签方案,再通过公众号发布详细说明,减少旅客焦虑;
线下场景数字化延伸:将线下服务与线上运营结合,例如机场自助值机设备旁设置 “扫码关注领积分” 提示,旅客扫码后可直接跳转至 APP 完成值机,同时成为会员,实现 “线下引流 — 线上转化”。
3. 数据驱动:用用户画像实现 “千人千面” 运营
航空业拥有海量用户数据(出行频次、目的地偏好、舱位选择、服务需求等),通过全媒体数据整合,可构建精准用户画像,实现个性化运营:
精准营销:针对 “商务旅客” 推送 “快速安检通道 + 机场贵宾厅” 套餐,针对 “家庭旅客” 推送 “儿童餐预订 + 婴儿摇篮申请” 服务,针对 “银发旅客” 简化 APP 操作界面并提供人工客服优先接入;
风险预判: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对可能延误的航班提前识别高风险旅客(如中转时间紧张、有重要会议),主动通过电话或短信提供改签建议,提升服务预见性;
效果优化:通过数据监测不同渠道的运营效果,例如发现抖音平台 “航空知识科普” 内容转化率高于 “促销广告”,则加大该类内容投入;若 APP “行李查询” 功能使用率低,可优化入口位置并通过公众号引导使用。
三、航空全媒体运营的实践案例:标杆企业如何破局?
1. 中国南方航空:以 “情感化运营” 打造品牌 IP
南航是国内航空业全媒体运营的标杆之一,其核心策略是 “用 IP 拉近距离”:
打造 “南航妞”“胖安达”(南航吉祥物)等 IP 形象,在微博、抖音推出系列短视频,如 “胖安达带你逛机场”“南航妞的机组日记”,用萌系形象降低品牌距离感;
在微信公众号推出 “南航视窗” 专栏,讲述普通员工故事(如 “坚守高原航线 20 年的机长”),引发用户情感共鸣;
短视频平台创新 “安全演示” 形式,如邀请奥运冠军参与录制安全视频,或用动画形式解读紧急出口使用方法,既有趣又强化安全认知。
通过这些运营,南航官方抖音账号粉丝量超 500 万,多条视频播放量破亿,品牌好感度显着提升。
2. 新加坡航空:以 “高端服务 + 场景化内容” 强化高端定位
新航作为全球高端航空品牌,其全媒体运营聚焦 “精致服务” 与 “国际化视野”:
在 Instagram(海外主流社交平台)发布高品质视觉内容,如机舱餐食特写、机组人员制服细节、目的地奢华酒店合作套餐,精准触达高端旅客;
官方 APP 推出 “新航套房体验” 虚拟漫游功能,用户可 360° 查看套房设施,提前感受高端服务,激发高端舱位预订需求;
针对国际旅客,在 YouTube 推出多语言航空知识科普(英语、中文、日语),如 “长途飞行如何缓解疲劳”,既传递实用价值,又强化 “国际化、人性化” 品牌形象。
四、航空全媒体运营的未来趋势:技术驱动下的 “智慧运营”
随着 AI、大数据、元宇宙等技术的发展,航空全媒体运营将向 “更智能、更沉浸、更协同” 方向升级:
AI 赋能个性化服务:未来,AI 客服可通过语音识别(如电话、APP 语音助手)精准理解旅客需求,甚至预判需求 —— 例如旅客提到 “带老人出行”,自动推荐 “无中转航班 + 轮椅服务”;
元宇宙与沉浸式体验:部分航空公司已尝试在元宇宙平台搭建 “虚拟机场”,用户可通过数字分身体验值机、安检流程,或预览机舱座位布局,提前选择心仪位置;
跨行业生态协同:航空全媒体运营将突破 “单一航空服务” 局限,与文旅、酒店、交通行业联动 —— 例如旅客在航空公司 APP 预订机票后,自动推荐合作酒店与当地租车服务,形成 “出行全生态” 闭环;
绿色传播融入运营:随着 “双碳” 目标推进,航空公司可通过全媒体渠道传播 “绿色航空” 举措(如生物燃油使用、无纸化登机减碳),吸引环保意识较强的旅客,同时树立社会责任形象。
航空全媒体运营,不止是 “运营”,更是 “价值重构”
在旅客需求日益多元化、航空业竞争加剧的当下,全媒体运营已不再是 “可选项”,而是航空公司提升核心竞争力的 “必答题”。它不仅是 “多渠道发内容、多平台做服务” 的简单叠加,更是对航空业 “传播逻辑、服务模式、用户关系” 的全面重构 —— 通过内容传递温度,通过服务提升效率,通过数据增强精准度,最终实现 “品牌增值、用户满意、行业升级” 的多方共赢。
对于航空从业者而言,需打破 “渠道割裂” 思维,以 “旅客全旅程” 为核心整合资源;对于旅客而言,未来的航空出行将更便捷、更个性、更有温度 —— 这,正是航空全媒体运营的终极价值所在。
免责声明: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联系邮箱:543779269@qq.com。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学历提升已成为众多在职人士、社会青年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成人高等教育为那些错过了普通高考,或在工作后渴望进一步深造的人群,提供了灵活且实用的学习机会。对于北京市的考生而言,了解 2025 年成人高等学校的招生院校以及报名时间,是开启学历提升之旅的关键第一步。
在我国高考体系中,春季高考与夏季高考(即普通高考)是两大核心升学通道,但两者在招生定位、考试内容、录取方向等方面差异显着。2026 年,随着职业教育政策的持续深化,春季高考的本科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中职生和部分普高生的重要选择。
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大省,山东省将高职高考本科招生纳入 “职教高考” 核心体系,2025 年高职高考本科录取率预计达 15%,远超 2024 年的 8%,为中职生打通 “中职 - 高职 - 应用型本科” 的升学快车道。目前,山东省已有多所优质本科院校通过高职高考招收中职毕业生,涵盖职业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两大类型,专业覆盖智能制造、护理、学前教育、电子商务等热门领域。
在我国高等教育招生体系中,高考并非 “独木桥”,而是由普通高考、高职高考、职教高考、春季高考组成的 “多元升学网络”。这四种考试形式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设计,在招生对象、考试内容、升学方向等方面差异显着。
高考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承载着无数学生的梦想与未来。除了大家熟知的传统高考,还有高职高考、职教高考、春季高考等多种形式。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特点与定位,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升学途径。
在体育生升学赛道上,“体育单招” 与 “体育生统考(即体育类专业招生省级统考)” 是最常见的两条路径。两者看似都面向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却在报考门槛、考核重点、升学方向上差异显着,选择错了不仅可能浪费备考时间,还可能错失理想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