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委书记:程晓君
程晓君,女,汉族,辽宁新民人,198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生,法学硕士。历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办公室副处级调研员、副主任、调研员、主任,财经办综合处处长,财经办副主任。2017年11月起任现职。主持党委全面工作,负责领导班子建设工作。
党委副书记、院长:乔东亮
乔东亮,男,汉族,河南上蔡人,199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1月参加工作,研究生,经济学硕士,教授。历任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2016年7月起任现职。主持行政全面工作。负责审计工作,分管审计处(筹)。
党委副书记:祝文燕
祝文燕,女,汉族,河南固始人,198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9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哲学博士,研究员。2009年9月起任现职。负责综合协调、基层党组织建设、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统战、人事、教师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新闻宣传和舆论管理监督、团干部培训工作。分管学院党政办公室(法律事务办公室)、党委组织部(统一战线工作部、党校、机关党委)、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市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分中心)、人文素质教育中心。兼任宣传部长。。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易帅东
易帅东,男,汉族,湖南长沙人,199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7月参加工作,在职研究生,法学博士,高级政工师,副教授。2014年3月起任现职。负责纪检监察工作。分管纪检办公室、监察专员办公室。
党委常委、副院长:吕一中
吕一中,男,汉族,浙江东阳人,198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7月参加工作,大学,工学博士,研究员、教授。2008年7月任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2016年8月任现职。负责教学工作。分管教务处、青年工作学院、学前教育学院、信息传媒艺术学院、现代管理学院(北京青年中科创新创业学院)、国际学院。兼任信息传媒艺术学院院长。
党委常委、副院长:周永源
周永源,男,汉族,山东文登人,199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8月参加工作,在职研究生,管理学博士,研究员。2011年8月任现职。负责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招生就业、人民武装、财务、科研、共青团、图书馆工作。分管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招生与就业工作办公室)、党委人民武装工作部、财务处、科研处(发展规划处)、北京青少年研究所(北京青年研究编辑部、北京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基地管理办公室)、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职业教育与人文北京研究中心、团委、图书馆。兼任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所长。
党委常委、副院长:叶向红
叶向红,女,汉族,江苏南京人,199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7月参加工作,在职研究生,管理学博士,一级教师。2016年12月起任现职。负责安全稳定、信息化建设、后勤、国有资产、对外交流与合作、东校区、退休人员工作和工会、教代会工作。分管党委安全稳定工作部(学院安全稳定工作处)、党委退休人员工作办公室(学院退休人员工作办公室)、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总务处(国资处)、对外交流与合作处、继续教育学院(含学院附属幼儿园)、东校区管理委员会、工会。兼任工会主席。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是北京市属普通高等学校、北京市市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其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北京市团校。1986年7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院名,对学院发展寄予厚望。
在六十多年的建设发展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等多次来学校视察调研、现场办公、指导工作。时任北京市委副书记金鉴、汪家镠、李志坚同志先后担任学院院务指导委员会一、二、三届主任。学院始终坚持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共青团事业发展服务的方向,为首都的建设和发展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人文素养好、有一技之长、社会责任感强的高素质实用型技能人才。
新时期新阶段,学院进一步服务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和团青工作发展需要,强化政治、青年和人文特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全国一流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和全国一流团青教育培训与研究基地,建设成为开放型、有特色、高水平的青年人大学。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4000人,成人教育学生800余人,共设六个二级学院、一个中心、一个继续教育分院和多个研究所,即青年工作学院、学前教育学院、信息传媒艺术学院、现代管理学院(北京青年中科创新创业学院)、国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分中心)、人文素质教育中心、继续教育学院、北京青少年研究所、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北京职业教育与人文北京研究中心。学院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形成了多层次、多样化协调发展的教育教学格局。目前,学院坚持立足需求、集约创新、优化布局、激发活力、提升质量、协同发展的思路,调整办学资源布局,正在全面推进综合改革, 进一步提升学院办学效益和整体实力。
学院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现有1 个全国职业院校示范专业,3 个市级高职示范性专业和2 个市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北京高职院校唯一的学前教育师范类专业招生院校,获得多项市级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和教育教学成果奖。学生参加全国及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屡次获奖,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连续四年获得一等奖,北京市人文知识竞赛连续五年获得一等奖。学院各专业紧贴首都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人才,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历年就业率均达到98% 以上。学院承担北京市团校职能,承担着为党的青年群众工作教育培养骨干的重要使命;与团市委联合创办了“首都大学生新世纪英才学校”“北京志愿者学校”“北京共青团创业青年夜校(青檬夜校)”以及为广大青少年提升创新意识的“创新部落”;是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委托的全市首家“北京市社会工作者培训基地”;与《求是》杂志社共同成立,以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为主题的青少年“三热爱”教育基地。北京市团校始终着眼党的青年工作大局,不断创新办学方式,突出政治培训,努力为新时代党的青年群众工作和共青团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学院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在青少年教育与发展、志愿服务、中华传统文化、高等职业教育、社区信息化建设与社会工作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2013年学院获批北京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基地。近五年来,学院承担市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共计120多项,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公开出版专著100部、编著教材近300部,发表学术论文1500余篇。
学院高度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德国、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学术机构开展交流活动。近五年来,共派出教师300多人次、学生300多名参加国际交流活动,接待国际50多所高校和学术机构240余人次来校交流访问。
学院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参与“北京2008奥运会、残奥会”“国庆60周年庆典”“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北京2014APEC 会议”“北京园博会”“2015年北京国际田联世界田径锦标赛”“中国网球公开赛”等重大活动,参加“金刺猬全国大学生戏剧节”“首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北京大学生音乐节”“北京大学生戏剧节”“北京大学生舞蹈节”等大型比赛,举办体育、科技、职业、社团等多种主题文化节,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赴延安、井冈山、西柏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实践活动,赴浙江、云南、河南、吉林等地开展主题调研社会实践活动。长期参与天安门地区、国家大剧院、北京国际马拉松大赛、国际马联星级赛的志愿服务工作,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学院办学设施完善。建立了覆盖各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共有各类校内实训室80多个。所有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图书馆馆藏丰富、门类齐全,实现信息化管理,馆藏纸本图书50余万册,电子图书100余万册,电子期刊39万余册,学位论文517万余册,中文期刊500余种,电子数据库资源近50个,音视频资源27万余小时,能够满足全院师生教学科研的多方面需要。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以服务国家社会为己任,以促进教育发展为追求,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文化传承为使命,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已经成为具有良好社会声誉和办学优势的北京市属高等职业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