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重点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全面开启了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
学校1958年创建于北京,原名北京电力学院。学校长期隶属于国家电力部门管理。2003年,学校划转教育部管理,现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12家特大型电力集团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成的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建。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学校现有教职工3千余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万余人,研究生1万余人。学校占地1600余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
六十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敬业、追求卓越”的华电精神,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能源电力人才。学校始终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积极活跃在创新前沿阵地,攻克了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过程中多项技术难题,为推进电力科技进步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校贯彻“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方针,紧抓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快速发展。
学校设有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新能源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利与水电工程学院、数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能源互联网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学院,64个本科专业。拥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学科分别位列A档和A-档;“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和“社会科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其中“工程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00强和前1‰行列;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和能源动力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1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形成了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
学校拥有一支积极进取、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939人,其中正高级职务的423人,具有副高级职务的701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7人,其他各类高层次人才百余名,有多支高水平研究团队。
学校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发起成立“电力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盟”。学校现有8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2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新能源、特高压、智能电网、清洁煤电、核电等重要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建有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29个省部级科技平台及研究基地,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十五”以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370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400余项。科研经费快速增长,科技论文国际三大检索排名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位居前列。
学校依托大学理事会平台,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国内外100余家大型能源电力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建“智能电网协同创新中心”“智能发电协同创新中心”“能源互联网学院”等一批重点校企合作平台,共同承担重大研发项目,加快科技成果开发与产业化;学校多方位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与20余家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深化交流与合作,在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学校积极推进校际合作,作为主要发起单位参与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实现高校之间的优势资源共享互补,促进校际协同创新。
学校全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与140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实质性交流合作,全面开展学生交流、科研合作、专家互访等项目,设立各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学校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承担国家外交任务,承办多个国家级援外培训项目;与俄罗斯莫斯科动力学院等15所海外高校共同签署“一带一路”能源学院合作伙伴备忘录;担任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学方向中方牵头院校,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智库;建设北美最大的孔子学院——西肯塔基孔子学院。
2017年11月,学校召开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谋划了未来一段时期学校发展蓝图:经过五年左右的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整体水平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实现向研究型大学的实质转型,初步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此基础上,再用10—15年时间,到2035年左右,“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整体水平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全面实现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明确了学校总体发展思路是坚持“一个根本”,紧扣“两大任务”,抓住“三个导向”,突出“四个重点”,即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根本,紧扣立德树人和提高质量两大任务,抓住改革创新、特色发展、开放办学三个关键导向,突出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四个重点,带动学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
2018年10月,学校汇聚全体华电人的磅礴力量,成功举办了一届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甲子校庆。通过召开建校60周年创新发展大会、重新编撰《校史》、评选建校60周年华电人物和杰出校友,展示了办学成就,弘扬了华电精神,扩大了社会影响,凝聚了发展力量。2019年,学校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主线,以国庆游行思政教育为抓手,以顶层设计推动校内综合改革为重点,深入谋划、全面部署,着力推进工作落实落细,全校师生员工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使命感责任感更加强烈,干事创业、攻坚克难的奋进意识更加强化,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更加牢固。
站在继往开来的新起点,面向欣欣向荣的新时代,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九个坚持”为根本遵循,加快推进“双一流”特色、高质量建设,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书写华电人的“奋进之笔”,为把学校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华电贡献!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与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华北电力大学等九家单位组成的校理事会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的重要成员。
学校创建于1958年,原名北京电力学院。1969年由北京迁至河北,先后更名为河北电力学院、华北电力学院。1995年华北电力学院与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1995-2005年,华北电力大学校部设在保定,分设北京校区;2005年后,校部变更为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同为华北电力大学的一部分,实行一体化管理,学生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没有区别。
保定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曾“北控三关,南达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历史上燕国、中山国、后燕立都之地,清代八督之首,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现为京津冀一体化区域之一,地处京津冀核心腹地,南距省会石家庄125公里,北距首都北京135公里,东距天津140公里,有高铁、高速公路、铁路相连,交通便利,信息通畅。
保定校区是2005年前我校校部,办学历史悠久,基础扎实,师资雄厚,有良好的校风学风。根据学校“十三五”规划的发展设计,学校将充分发挥保定校区本科教育基础雄厚的优势,着力打造一流的本科教育基地。保定校区校园占地面积800余亩,基础设施完备,环境优美,共有各类在校生约14000人,其中本科生约9500人。
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创行世界杯、“挑战杯”“创青春”、节能减排等重大创新创业类竞赛中,屡获各大赛事最高奖项,多次实现了河北省历史性突破。如"绿色E家"团队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领域的最高荣誉——"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连续八年获得一等奖,一等奖获奖数量多次名列全国参赛高校第一。特别是近三年,学生获得国际国家级奖励1000余项,省部级奖励1300余项,累计申请专利1600余项,发表SCI、SSCI、EI、一级学报等高水平论文350余篇。
我校毕业生因“作风扎实、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博得电力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学生就业率始终排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前列,在96%以上。学校入选全国就业50强高校、百强上市企业最喜爱的十所高校和全国大学生满意度50强高校。
2018年,学校将迎来建校60周年校庆。本次校庆将以“点亮新时代的电力之光”为主题,寓意学校始终投身国家能源电力事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踏上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华北电力大学将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扎实推进综合改革,在社会各界的热心帮助下,在所有华电人的共同努力下,华北电力大学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开启新征程、展现新气象、取得新成绩!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位于历史文化名城保定市,保定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南距省会石家庄
保定市概况—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欢迎您!
保定是河北省省辖市。位于河北省中西部,与京津呈三足鼎立之势,相距均约
自然地理
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基本分为山区和平原两大类,各占1/2。西部属太行山脉,由中山区、低山区和丘陵三部分组成;东部属华北平原,平原东部有少量洼淀区。境内河流主要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分为南北两支,长
资源状况
保定市资源丰富。中东部平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粮食、绿色蔬菜和优质果品集中产区之一。西部山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铁、铜、铅、锌、花岗岩、大理石、石灰石、陶瓷原料 等50余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潜在开发价值巨大。
历史沿革
北魏太和元年(477)分新城县置清苑县,因清苑河得名,系保定设县之始。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置奉化军(治清苑县),天成三年(928)升为泰州,为保定设州之始。北宋建隆元年(960),因清苑为宋太祖赵匡胤祖籍,又为北宋军事重镇,故于清苑县治所设保塞军。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率军北伐驻保塞半月余,称金台顿。太平兴国六年,保塞军升为保州。淳化三年(992),州、县治所迁至今保定城区。靖康二年(1127),金兵陷保州,仍沿宋制称保州,又名金台驿。金太祖天会七年(1129),保州为顺天军节度使驻地。金贞元年(1213),成吉思汗率蒙古军南侵,破保州城,保州遂为废墟。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重建保州城,太宗十一年(1239)改顺天军为顺天路,保州为路治。元至元十二年(1275)改顺天路为保定路,保定之名自此始,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辖区与今行政区范围大体相近,历代政区变化多在此基础上调整。明洪武元年(1368)九月,废保定路改保定府,别名保阳郡。永乐元年(1403)朱棣称帝,定都北京,北平行都司复名大宁都司迁保。正德十年(1515),明王朝设保定巡抚署。崇祯十一年(1638)设保定总督,同时置保定总监军。清康熙八年(1669),直隶巡抚由正定移驻保定,保定始为直隶省会。雍正二年(1724),改直隶巡抚为直隶总督。民国建立后,沿清代直隶省建制,留保定府,撤清苑县。1913年直隶省会迁天津,废布政使、按察使各署,撤保定府,恢复清苑县,设范阳道(治清苑),次年范阳道改为保定道。1916年9月,置直隶督军署,1918年改川粤湘赣经略使署,1920年易直鲁豫巡阅使署。
瑰丽的文化
长信宫灯——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代表
祖冲之——中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
李石曾——中国留法第一人 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
保定是一座具有40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4000年风雨铸就了古城深厚的文化内涵,镌刻在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册。
保定人祖冲之创制了中国历法史上著名的新历《大明历》。他推算出的圆周率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比欧洲早1000多年。
中国近代著名的“留法勤工俭学”发源地。保定人李石曾开创了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之先河。
诞生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军事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人杰地灵的保定是当今著名的“体育城”,钱红、郗思庭、王浩、王恋英、郭晶晶、范晔、任杰、牛剑锋……等一批世界冠军续写着古城新的骄傲与活力。
中国的教育名城,保定市区现有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等十余所著名高校,在校大学生达十万人。
独特的地缘
保定地缘优势得天独厚,是大北京城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一环。
保定
京深高速、津保高速、京广铁路、神黄铁路使保定连通南北,呼应东西。(京广铁路、神黄铁路、京九铁路、京沪铁路、京深高速、津保高速、首都国际机场、天津机场、石家庄正定机场、天津新港、黄骅港、渤海)
优美的环境
保定素有“燕赵天府”之美誉,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