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部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院校类型工科
学历层次本科
满意度3.8
院校介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缘起于1937年,由原机械部所属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和原电子部所属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是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的信息学科较为齐全的高校。80余年来,学校投身于国家发展建设的各条战线,为国家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建设和国防军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学校致力于建设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为建设信息强国贡献力量。学校现有5个校区,另有占地1200余亩的沙河新校区已经全面开工建设,2020年年底新校区建设项目一期在建工程基本完工。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学校努力培养适应新时代、国家首都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政治坚定、道德高尚、基础扎实、专业精深、素养全面、身心健康,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国际化意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0909人,研究生1587人,留学生164人。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3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3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5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专业获批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5个、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2个。获得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30余项,入选首批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连续七年承办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六年位居市属高校前三。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起薪高,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76人,其中63.34%具有博士学位,55.1%具有高级职称; 学校拥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北京市战略科技人才团队”3个;北京学者3人,青年北京学者1人,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北京市优秀人才青年拔尖团队和市属高校创新团队21个;长城学者等北京市级高层次人才8人;北京市优秀青年拔尖人才8人;市属高校青年拔尖人才45人;市属高校拔尖创新人才15人;北京市青年英才20人;中青年骨干107人。目前拥有“双聘”院士10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8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1 个,全国五一巾帼标兵1人。北京市优秀德育先进集体等3个,北京市师德榜样、师德先锋、优秀教育工作者等30人,北京市“高创计划”教学名师4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4人。北京市首都劳动奖章和首都教育先锋先进个人11人。学科实力持续增强。学校形成以工为主,工、管、理、经、文、法6个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现有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形成了以信息特色为主线,贯穿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国防军工、人文社科等学科群的特色发展思路,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装备产业”、“人工智能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北京市高精尖产业战略需求,对优势学科开展集群建设,构建信息特色学科群。推进“信息+”项目建设,促进传统学科与大数据开放共享、网络信息安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与清华大学共建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2个学科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学科带头人队伍持续充实,兼职博士生导师30人,硕士生导师345人。学校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研究生规模与培养质量取得长足发展,国际交流步伐持续加快,硕士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100%。科技创新优势突出。学校持续加强科学研究,在光电检测与系统、高动态导航与感知、智能装备、知识管理与智能决策、大数据与信息安全等优势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在高端芯片、人工智能、数字文化等领域形成了新的增长点。依托 “北京高端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 ,服务于北京十大高精尖产业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三年累计科研总经费超过5亿元,国家级科研立项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作为主持单位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7年再次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三年获各类知识产权授权、登记743项。重点科研基地水平取得显著性提升,现有省部级科研机构26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6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高校工程中心1个。孵化培育的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搜索引擎公司。国际化办学不断拓展。学校与20余个国家(或地区)的近百所国(境)外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形成了本硕博、长短期相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的联合培养体系。聘请13位国外大学校长担任校学术委员会荣誉委员,聘请剑桥大学副校长伊恩∙怀特等49位世界知名学者担任荣誉教授,联合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牵头成立先进光电子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先进光电子器件与系统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国家“111计划”。设有国际交流学院,积极扩大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获批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是“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首批成员。当前,学校顺应信息时代发展需求,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双一流”建设为导向,继续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朝着建设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大步迈进。招生咨询联系方式联系电话:010-82426126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小营东路12号第三办公楼113室邮政编码:100192E-mail:zhaosheng@bistu.edu.cn学校网址:http://www.bistu.edu.cn学校招生网址:http://zhaosheng.bistu.edu.cn【详情】
校企紧密结合办学模式,为航空公司定制式培养高水平飞行员
学习模式:
专业设置:飞行技术
真实的塔台通讯,性能好、安全性高的教练机
学习模式:
专业设置:飞行员培训
毕业可获得国际民航组织认可的商用飞行执照,全球90个国家认可
学习模式:
专业设置:自费飞行员
安全飞行,航校没有出现过任何飞行训练事故,保障学员能够安全的完成飞行训练
学习模式:
专业设置:飞行员培训
有庞大的教学用飞机群,能够满足200名学员教学要求
学习模式:
专业设置:飞行员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