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下午,我校第240期晨晖讲坛在学生电视台如期举行。本次晨晖讲坛有幸请到了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刘伟才,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主题为“殖民主义在非洲的历程和影响”的讲座。
刘伟才教授是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非洲经济史、南部非洲史研究,长期为历史系本科生开设《非洲文明史》、《南部非洲史》课程,以及面向非文史专业学生的《非洲文化》课程。
讲座伊时,陈教授便提出了以三个问题:为什么非洲会整体沦为殖民地?为什么欧洲国家要殖民非洲?为什么非洲仍难摆脱殖民主义框架?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
讲座以近期的津巴布韦政变入手,陈教授讲述了非洲从奴隶贸易演变至殖民地过程的说明。他指出:研究历史应当牢记,没有任何一件事是突然发生的。从1441年葡萄牙以作通事为目的从里斯本带走黑人到里斯本贩卖,奴隶贸易的雏形便开始形成。这一本来不经意的举动随着庞大劳动力市场对黑人的需求渐渐成为了产业,演变至三角贸易;然而18世纪末19世纪初奴隶贸易却被判为非法——数百年来大批企业进行的投资不可能就此撤出非洲,是故奴隶贸易渐渐转型成为“合法贸易”,商船运载的也渐渐从黑人变成了棕榈油一类货物。
那么,贸易是如何转变为殖民的呢?陈教授娓娓道来,介绍道:正值“合法贸易”在非洲扩展时,不少欧洲人也在非洲内陆寻找着经济机会。无疑,当时的许多传教士通过探险一途对此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其中便以利文斯顿最为伟大。谈及利文斯顿在非洲的多次探险,陈教授称其为非洲人与欧洲人共同的英雄:正是利文斯顿不畏劳苦、疾病深入非洲内陆将非洲地形基本完全考察一遍,在非洲生活了近半世纪。然而,也正是由于非洲人对长期一同居住的传教士的信任才使得他们在殖民书上签了字。也许传教士本身也是为了提高非洲整体文化水平,但接踵而来的却是几十年无功的反抗,与变本加厉的奴役。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20世纪五十年代非洲国家便已宣称独立,何以现在的发展,仍掣肘于西方国家?陈教授表示:在长期的贸易中,欧洲在非洲的利益日渐固话并不断扩展,促使其更深地影响非洲:经济、社会、语言文化……现在的非洲,仍在使用英语、法语、德语便是明显的佐证。近500年的积累在数十年内根本无法得到根本的改变——这可以作为我们理解非洲历史的一个出发点。
讲座最后,陈教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道思考题:究竟是落后使得非洲被殖民,还是被殖民使得非洲落后?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编非洲历史与剑桥大学所编非洲历史为首的两方各执一词,在学术上至今未见胜负。相信同学们在听完讲座后都会形成自己的看法,也希望同学们能在讲座后能带着在此次讲座中获得的知识和思考,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更深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