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高考,就有网友把全中国各省市高考,根据参考人数、试题难度、录取率等情况,划分为简单、困难、地域模式,吐槽高招录取地域不公平。
但同样是高考,日本国内并无太多人指责制度的不公,虽身处“炼狱”,但游戏规则相对公平,结果如何,考验的多是考生的意志和自身学力。
在日本上大学要过几关?
第一关:“大学入学中心考试”
日本高考,只不过是日本人进入大学深造的第一关,“大学入学中心考试”又称为“全国共同学力第一次考试”,这是由日本文部科学省下属的“大学入学考试中心”所主持的全国统一考试,性质和我国的高考类似,但实际效力远不及斯。
这一关考试的目的是帮助各大学判定考生的高中教育水平,是基础性知识认定考试。此次考试在每年的1月下旬进行。考试后,国立、公立、私立各大学自主决定其考生是否必须参加“大学入学中心考试”及参加哪科考试;考试的成绩也将作为评定和录取学生的依据等,由各大学自主选取;高考不分文理,共6科,考生可依据本人志愿报考大学的层次,选择其中的科目参加考试。
第二关:各个大学综合测试
在过了1月份的第一轮全国“会考”这一关之后,考生并没有真正进入了“象牙塔”,还需经历二次选拨。第二次选拔是由各大学自行主持并决定录取学生的单独考试,程序类似于我国的“自主招生”。针对考生的志愿和特长,各大学主要测定考生的专攻知识和学业水平,考试是在每年3月上旬进行,考生可选择参加多所大学的考试。
主要方式分为三大类:“一般入学选拔”、“推荐入学”和“A0入学”。“一般入学选拔”以考试成绩为侧重点,是国立大学录取新生的主要方式;“推荐入学”是私立大学招生的重要形式。以调查书、推荐书等资料为录取新生的主要依据,部分学校还要进行面试或小论文的考试,更多的学校则是选择完全地免除对学生的学力考试;“AO入学”(Admission Office),考生通过递交自我推荐书,到大学面试和体验教学,一般能获得正式申请资格的学生都有极大被录取的可能性。
最难关:考生自身的意志
据旅日教授毛丹青的文章,“日本考生当天的服装大都是黑色,就连监考老师穿的也是黑衣服,整个气氛很严肃,有点儿被压抑的感觉。”日本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上不同的大学,学不同的专业,一个人的人生将截然不同,这一点来看,中日韩三国差异并不大。日本高考题目一度向难题化、偏题化发展,电视台的娱乐节目经常搬出高考原题为难嘉宾,讽刺“这种题目连研究人员都不一定能做出来”。
为了金榜题名,考生和家长都会谨遵“四当,五落”:如果每天拼命学习只睡4个小时,就能考上大学,要是多睡一小时,每天睡5个小时,就会落榜。由于学校没有补习班,课外私塾成了几乎所有高中生的选择,而往往全科补习班的学分就要高达100万日元(6万人民币左右)。时间、金钱、青春,日本考生很少“拼爹”,拼的是意志。
教育资源足,一府县一大学
日本政府在设置公立大学时,充分考虑到各地域之间的平衡,其中“一府县一大学原则”就是象征性政策。1948年6月,日本仍处于战后改革阶段,确立了保证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文部省认为应当避免大学在大都市的过度集中,同时确立了每一个府县都应当有一所国立大学的方针。它的具体内容包括:北海道、东京、爱知、大阪、京都和福冈等特别区域外,应当在同一区域内将官立学校合并为同一所大学;国立大学不得跨府县设立学部或分校等内容。此后,日本一度实行高等教育地方分散化政策,作为日本全国综合开发计划相关的一个国家性政策。
虽然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私立教育的放开,私立大学的涌现开始瓜分教育资源,但日本政府一直本着缩小教育地区格差的思想进行改革,地区格差也在逐年减小。这样的政策保证了日本各地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更缓解了由教育压力带来的城市人口集中。
对平等的追逐,才是不变的方向
大学能自治,选拔结果相对公平
与我国高考招生多由政策指导不同,在日本,大学入学考试的结果相当程度上由大学自主决定,大学可以根据自身学校的特点、办学理念、专业特色来选拔学校认为适合的人才,伸缩度很大。另一方面,日本各大学招生入试政策在宏观上并不是完全不受约束,文部省每年都出台各项宏观政策和措施对各大学的招生进行方针和政策的指导。可以说,中央政府与地方各大学在招生入试政策的的互动方面,日本是相对成功的一个案例。
日本高考试卷全国统一,各大学在此基础上的分数线划分也就不会产生地域差异。东京、京都等名校自然不会对本地学生有分数上的照顾。再加之统考的分数并无特长生、优秀学生奖励的加成,特长和优秀品质均由招生学校来判定,因此日本高考的结果顾及了差异的同时,更没让考生对公平失望。
三次改革,高考制度最终确定
满足考生对于公平的追求,是日本改革高考制度的总方向。经过三次改革,日本的高考制度才得以确立。二战以后,日本在美国的指导下,1948年曾仿照美国大学入学考试SAT而设立“入学适应性检查”,但是由于此项考试使学生负担加重,受到很大非议,1955年文部省取消此项考试,改为各大学自行招生。1963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又建议进行统一的大学入学测验,但只有少数大学采用,学生们强烈反对,1969年停止。1975年日本国立大学协会主张进行两次大学入学考试:第一次为全国统一考试,第二次为各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从1979年起至今,两次考试成为了基本模式。
三次改革均适应了教育状况的发展变化且改动颇大,这对于敢于修正错误的日本来说并不意外。面对传统力量的巨大惯性,文部省一直站在招生制度改革的最前沿,不断地在与各大学的自主招生之间寻找着平衡,试图最大限度地保证高等教育机会的均等。
机会均等是最高理念
无论高考政策、法律规定和社会意识等方面,机会均等是最高的理念。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明治政府就开始大力推行全民义务教育,做到最大限度地让每个人都能有机会接受教育。在高等教育方面,纠正地域格差也早在“二战”之前就成为政府的政策课题之一。二战后,保障教育机会均等的条款不仅写进了宪法,而且成为新出台的《教育基本法》的核心理念。其后的多次改革,虽然形式不同,但由于有了公平作为主心骨,这一路下来,才没有“日本家长到文部省门口呼唤高考公平”之类的新闻见诸报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