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刚毕业的初中生来讲难以区分职高和中专的区别,那么关于职高是不是中专一起来看看吧?
1、培养目标不同
职业高级中学是以培养具有中级能力的职工和从业人员为目标,其分各种不同的专业,而普通高中是不分专业,只是普遍上为分文科与理科两种科目,但是职高学生也是可以参加技能高考或参加全日制普通高考来继续深造,也可以参加工作;而中专则是指除职业高中外的中等职业教育,其可细分分为普通中专、成人中专与技工学校等三类,但是一般我们习惯上称呼的中专是不含技校的,下文所指中专均不含技校这种学习形式,其培养的目标是以学习中等专业知识为主,以文化知识学习为辅,学生毕业后以掌握并具有某种技能作为学习的重心,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为主流方向。
2、课程设置不同
职业高中在文化课上的科目设与普通高中基本上是一致的,其是在学完文化课的基础上再去学习专业课与实践操作;而中专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偏重于专业理论,对于文化课的课时相对较少,其更加注重实际操作与中等技术学习。
3、学校的组建方式与入学要求不同
职业高级中学一般是大部分由当地的普通中学改制而建立的或少部分由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根据国家的相关办学制度举办;中专一般是指中等专业学校,有公办的,也有民办的,有普通中专、成人中专两种类型。从入学要求上看,职业高中一般对于文化成绩的要求仅略低于普通高中,而中专学生的入学成绩的要求要比职业高中还低一点,只要满足一个最低分数线即可入学。
4、学生的继续深造的途径不同
职业高中毕业后想要继续深造,可以通过普通高考、对口升学、单独招生、单考单招等多种形式。通过考试达到相应的录取分数线后,可继续在大专或本科院校进行学习。而中专毕业生想要继续升学可通过高职高考、3+2大专班或者五年一贯制大学、自考。虽然在制度安排上中专和职高都是可以参加高考,但是职业高中在文化学习上一般比中专要扎实,因此,相对来说录取的比例更大。
5、其他不同
除此之外,职业高中由于一般是在本市(县)内就读,因此其档案一般只能存入街道,在办理派遣证明是由街道劳动部门负责出具相关文件,也无需进行户口的动迁;而中专是可以全国范围报考的,因而需要就读时,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办理农转非,毕业后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统一办理“报到证”,档案也可存入人事局下属的人才服务中心。
上述的这几点就是职高是不是中专的介绍信息,有感兴趣的可以咨询我们的老师来报名吧!
免责声明: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联系邮箱:543779269@qq.com。
“上技校要考试吗?”“笔试考语数外吗?难不难?”“没毕业能考吗?”这是考生和家长报考技校时最关心的准入问题。实则技校并非“零门槛”,但考试难度远低于普高和中考,且侧重“基础能力+专业适配”。2024年调研显示,90%的技校有入学考核,其中70%以笔试+面试结合形式进行,仅少数技能拔尖者可免试。
“技校有真设备让练手吗?”“实训是不是只看视频不实操?”“设备是不是都是淘汰的旧机器?”这是考生和家长考察技校时最关心的核心问题。实则正规技校的实训条件远超“看视频、用模型”的刻板印象,多数优质技校配备与企业同步的真实设备,实操课时占比超50%。2024年调研显示,80%的公办技校和70%的优质民办技校,实训设备能满足“一人一机”实操需求,设备更新周期与行业同步。
“技校毕业算什么学历?”“技校生能考全日制大学吗?”“升学只能选专科吗?”这是技校生和家长最关心的学历与升学问题。实则技校毕业学历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类,且升学通道早已多元化,不仅能考专科,更能通过职教高考冲刺本科。2024年数据显示,全国技校生升学比例达38%,其中23%成功考入本科院校。
“技校毕业真的包分配工作吗?”“宣传的98%就业率是真的吗?”“分配的工作是流水线吗?”这是考生和家长选择技校时最关心的就业保障问题。实则“包分配”已升级为更灵活的“就业保障体系”,而高就业率多集中在技能对口的热门专业。2024年全国技校平均就业率达92%,其中机械、护理等刚需专业超95%,但也存在部分专业“数据注水”情况。
“技校专业分男女吗?”“女生学汽修会不会被拒收?”“哪些技校专业适合女生,就业还稳定?”这是女生及家长报考技校时最纠结的问题。实则技校90%以上专业无性别限制,仅少数高强度、特殊场景专业有隐性偏好,且女生在多个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2024年数据显示,技校女生就业率达94%,部分专业(如护理、电商)女生就业率甚至超98%。
“技校一般要读几年?”“学完核心技能能提前毕业吗?”“提前毕业会影响学历和就业吗?”这是考生和家长报考技校时关注的关键时间问题。实则技校学制有明确标准,多数专业为2-3年,且部分院校支持提前毕业,2024年调研显示,约15%的技校开通提前毕业通道,通过率达60%。













